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历经长期战火摧残的中国满目疮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各项事业亟待重建。
在物资极度短缺的时期,毛主席率先垂范,践行勤俭节约。那双他首次访苏时穿的圆头皮鞋,一直陪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毛泽东时代,众多品牌书写了难以复制的传奇。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尽管多数已退出市场,却仍被60后、70后群体深深铭记,成为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部分品牌已难觅踪迹,另一些则因政策限制而退出市场。
【两样必备日用品】
【1、灯塔肥皂】
自人类文明起源以来,衣、食、住、行始终是生存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从原始状态发展,衣物被确立为首要需求,彰显了其根本性的重要地位。
"灯塔牌"肥皂作为当时北京日化一厂的拳头产品,在毛泽东主政时期成为了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洗涤用品。
20世纪50年代,胰子仍是主要的洗涤用品,肥皂并未成为稀缺物资。直至1958年,随着北京各肥皂生产合作社整合为北京日化厂,市民对肥皂的使用需求才开始显著上升。
在工艺整合后,肥皂生产技术得到提升,不仅实现了去色除味,还加入了香料成分。使用这款产品洗涤衣物,晾干后不仅焕然一新,更散发出怡人香气。凭借这些优势,该香皂推出后迅速赢得大众青睐。
物资匮乏时期,即便手头宽裕,肥皂也需凭票限量供应。每月每人仅能购得一块,但需求仍远超供给。
计划经济时期,灯塔肥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长达二十余载。
然而,任何事物都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在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各类洗涤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持续提升,昔日辉煌的灯塔肥皂最终难敌时代变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97年,随着北京日化一厂的关闭,其标志性产品灯塔肥皂也正式停产,从此淡出市场。相较于现今繁复多样的洗涤产品,灯塔肥皂的外观显得格外简约质朴。
如今,要想找回记忆中的灯塔牌肥皂,只能在收藏类网站上寻觅它的踪影了。
【2、手牌蛤蜊油】
蛤蜊油作为当年的护肤必备品,与灯塔牌肥皂齐名,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用品。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尽管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民众的日常劳动强度却丝毫未减。
持续摩擦导致手部干燥的问题,通过使用蛤蜊油能在七天内显著改善皮肤光滑度。特别是在冬季,当皮肤容易开裂时,手牌蛤蜊油常常供不应求。
蛤蜊油的主要原料是廉价的油脂、凡士林和蜡,这些材料按特定配比混合加工制成。这种产品的价格相当亲民,每个仅售约九分钱。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蛤蜊油的功能被民众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蛤蜊油不仅有效治疗手足皴裂,还能改善唇部干燥和身体脱皮问题。即便是爱美的男士,也会用它来护理头发。
然而,蛤蜊油这一手牌产品并未像灯塔肥皂那样完全退出市场。
在老一辈消费者中,蛤蜊油依旧是备受青睐的护肤品。这款经典产品常常静静地摆放在便利店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尽管月销量仅有个位数,单价也只有几元,但蛤蜊油依然会持续生产,因为对它有特殊情怀的老一辈消费者仍然在支持。
这种行为方式已深深融入生活,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价值。
【夫妻档最爱的三个老伙计】
【男人最爱的凤凰牌二八大杠,谁没骑过?】
《骆驼祥子》描绘了主人公最初的愿望:通过辛勤劳动购置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这一目标成为了祥子生活中最重要的追求。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中国,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众多家庭支柱的共同愿望,这与祥子的梦想如出一辙。
在毛泽东时期,自行车作为传统"四大件"之一,曾是备受追捧的稀缺商品。
在众多自行车品牌中,上海凤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已然成为最具知名度的代表。
同昌车行作为凤凰牌自行车的起源,可追溯至光绪年间,其创立者为实业家诸同生。
在确立品牌标识之际,诸同生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凤凰作为标志。这一神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历代皇室与平民百姓皆对其情有独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凤凰牌自行车应运而生。
民国初期,同昌车行经历了一段鼎盛时期,其业务从自行车制造扩展至汽车零部件领域。然而,随着战事不断升级,这家企业始终在困境中艰难维持。
1951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凤凰品牌终于获得官方认可,其自行车生产线得以恢复并投入批量生产。
凤凰自行车的制造工艺在当时尚显粗糙,车漆容易剥落,车架设计简约,未配备车篮,且车身中部设有明显的横梁。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堪比现今购置奔驰轿车,足以让整个街区的邻居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更为关键的是,男性成婚后便能将新娘接走。每逢节日探亲,长辈只需在横梁上固定一把座椅,那便成了孩子们的特等席。
很多人初次学自行车时,由于身材矮小,常常只能将一条腿从车架下方穿过,双脚费力地蹬着踏板缓慢前行。
凤凰自行车虽仍在生产,其产品线已向智能化高端方向延伸。然而,面对多元化的现代出行方式,这个老牌国货难以重现当年的辉煌,更多是作为怀旧记忆留存于大众心中。
【三角牌烙铁】
在探讨完男性偏爱的设备后,接下来我们转向女性青睐的实用工具——熨斗。
熨斗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出现,其起源可追溯至商代。然而,这种工具最初并非用于日常家居,而是作为一种残酷的刑具使用。
"熨斗"随后经过多次改良,最终演变成为专门处理衣物的工具。
与现代化的蒸汽、电力熨斗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时代受限于电力供应,女性们仍依赖完全手工操作的熨衣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角牌烙铁,这种无需电力支持的熨烫器具在当时广为人知。
这款三角形铸铁熨斗在使用前需置入火炉加热,待温度适宜后,用冷水浇淋使其缓慢降温。在保留适当余温时,便可立即用于衣物熨烫。经验丰富的家庭主妇们凭借娴熟技艺,能够轻松将衣物熨烫得平整服帖。
这款工具对初学者并不友好。首先,熨斗表面极易吸附灰尘,导致熨烫后的衣物清洁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操作时稍有不慎,手部就可能被烫伤起泡。
现代生活中,自己动手熨烫衣物的习惯已被大多数人摒弃,导致三角牌烙铁这类产品早已销声匿迹,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过去,这种物品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拥有一件,如今在自家储藏室里翻找,说不定还能发现它的踪影。
【女主人最常用的飞人牌缝纫机】
在毛泽东执政时期,除了熨斗之外,飞人牌缝纫机也被广大家庭主妇视为必备的贵重物品。这款缝纫机在那个年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实用家具。
上世纪中叶,国家将重心放在重工业建设上,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特别是制衣所需的布料。
民间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衣服先穿三载新,再穿三载旧,补补缀缀还能撑三年。家里孩子的穿衣顺序是:长子穿新衣,次子接手旧衣,而最小的孩子只能穿补丁衣裳。
在那个年代,缝纫机前忙碌的主妇为全家人缝补衣物,是再普通不过的场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服装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转变。破损的衣物不再修补,因为担心影响个人形象;过时的服装被直接淘汰,新的服饰购买已不再构成经济负担。
如今,缝纫机几乎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搬家时人们常因其笨重且不实用而将其处理给回收商。像飞人牌这样的老品牌缝纫机,更是难得一见。
当下部分服装品牌打着纯手工的旗号,将产品标出惊人高价。这种营销手法与过去用缝纫机制作衣物的传统工艺相比,本质上并无差异。
【四样奢侈品,某种意义上是身份的象征】
【学生群体中潮品——回力球鞋】
在六十年代的学生群体中,如果调查他们最渴望获得的礼物,"回力鞋"无疑会成为热门选择。
回力鞋在当时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走红,成为潮流象征。穿着印有回力标志的白色运动鞋,便能轻松成为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时尚达人。
在那个年代,虽然人们普遍朴实无华,但回力鞋的流行却注入了不少时尚元素。这款运动鞋在学生中广受欢迎,其高昂的售价使其成为身份和品味的标志,助长了攀比之风。
在70年代,回力鞋的售价约为10元,而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仅维持在50至60元之间。面对这样的价格,大多数家庭都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开支来购买一双运动鞋。
许多学生为了获得心仪的回力鞋,常常以优异成绩作为筹码与父母谈判。他们在校刻苦学习,目标明确:只要达到某个班级排名,就能向家长提出购买回力鞋的奖励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运动鞋市场涌现出众多品牌,曾经独占鳌头的回力鞋也面临了激烈竞争。
部分新兴品牌定价甚至超越回力,摇身一变成了彰显身份的时尚符号,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群体争相追捧。
如今提起回力,人们往往只会想到: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品牌。
回力正通过重塑品牌定位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其核心营销策略聚焦于提升品牌形象。尽管难以再现往日的巅峰,该品牌已成为国产潮牌中的重要力量。
期待回力品牌在近期能够重振雄风,再现辉煌。
【小资气质——上海牌手表】
在20世纪,上海牌手表成为彰显社会地位的标志性物件,而回力球鞋则引领着年轻一代的时尚潮流。
1955年标志着中国制表业的开端。在上海轻工业局的统筹下,58位顶尖钟表匠人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成功打造出我国首枚自主研发的腕表。
我国钟表制造业自那时起稳步发展。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上海手表厂的投产,手表制造迈入规模化生产时代。
设计师在创作品牌标识时,巧妙地融入了与毛泽东主席相关的独特元素。
"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响彻全国,毛主席深受人民爱戴。鉴于主席对书法的浓厚兴趣,手表厂设计商标时,从其墨宝中精心选取"上"和"海"二字,创造出独特的"毛体上海"标识,并一直沿用至今。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技术尚未突破,手表产能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即便有市场需求,真正能够负担得起的人寥寥无几。对当时的年轻人而言,佩戴一块上海牌手表无疑是最令人羡慕的时尚标志。
上海牌手表作为中国高端制表业的标志性品牌,至今仍在运营。然而,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款手表,如今主要陈列在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成为了特定时代的独特见证。
【美好久流传——海鸥牌相机】
相较于手表这类奢侈品,相机的价格水平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那些特殊时期留下的黑白影像和照片之所以格外珍贵,主要源于当时摄影器材和胶卷都价格高昂。如今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黑白画面,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
1949年天安门广场的庆典影像,完全依赖苏联提供的摄影设备进行拍摄,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在相机研发领域尚处于空白状态。
"研制相机"这一任务被悄然纳入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方案中。
1958年初,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相机。这款设备以德国徕卡ⅢB为蓝本,是专家们日以继夜钻研进口设备的成果。
"58-1"型相机作为当时的顶级摄影设备,其售价突破了万元大关,达到12,000元。这一数字意味着普通工薪阶层需要数百户家庭共同承担一个月的收入才能负担得起。
中国相机产业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随着"58-1"型号的诞生,这一领域迎来了显著突破,产品种类日益多样化,产量持续攀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机价格从最初的上万骤降至数百元。在质量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这些设备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这款相机的价格对一般家庭而言依然遥不可及。即便咬牙购置,实际使用频率也相当有限。
作为那个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相机品牌,海鸥无疑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挚爱。在普通百姓的眼中,这款国产相机承载着特殊的情感,堪称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生活享受一大件】
【看遍大千世界——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研制出了国内首台电视机。这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被正式定名为"北京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机虽已问世,但年产量仅数百台,即便城镇富户也难以购得。
多年间,北京牌黑白电视机稳居市场主导地位,成为众多家庭的首选。每当节目播出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总会吸引全村人前来观看。
人们或倚着长凳,或靠在门边,更有甚者,孩童们直接骑在大人肩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视屏幕。
改革开放前,这种景象在我国长期存在,直到电视逐步普及到普通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虹彩色电视机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北京牌黑白电视。
这种古董级别的电视机,如今唯有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才能一睹真容。
【永远消失的品牌】
【工字牌气枪】
《我的祖国》这首歌里有一句广为传唱的歌词。
对待友人,我们以美酒相待;面对豺狼,则用猎枪招呼。
1956年问世的这首作品,其歌词鲜明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猎枪作为一种武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普通民众依然享有合法持有的权利。
工字牌气枪在那个年代是公认的顶级猎具,其射击效果与传统猎枪不相上下。
为维护社会秩序,消除潜在安全隐患,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枪支管控政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民用枪支的使用已大幅减少。其中,工字牌气枪也因新规的出台而全面停止生产与销售。
在毛泽东时代,广为人知的品牌远不止文中提到的那些。
雅霜的功效与手牌蛤蜊油颇为相似。
例如,与回力齐名的国产老字号品牌飞跃。
这些本土品牌无疑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鲜明象征,不论其数量几何。
即便当今物质条件显著改善,每次遇见他们,仍会唤起对过往艰苦岁月的反思与对当下幸福的珍惜。
#百家说史#
